新聞中心
最近火爆熱播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男主角張小敬堪稱長安第一吃貨達人,在他的影響下,西北名吃水盆羊肉、臨潼特產火晶柿子等也跟著火了起來,下面就跟著張小敬的步伐來嘗一嘗這些絕妙美食吧。
火晶柿子
火晶柿子是陜西臨潼的著名特產,因果實色紅如火,果面光澤似水晶而得名。唐代就有火晶柿子,但是并沒有用“火晶”兩個字來命名它。房陵長公主壁畫《**圖》中,**手持具有粟特風格的五足盤,上面放著幾個水果,據觀察應該是柿子和某種瓜。
中醫理論認為,柿子甘寒微澀,歸肺、脾、胃、大腸經。柿子富含果膠,它是一種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對于緩解便秘,保持腸道正常菌群生長等有很好的作用。另外,柿子和柿餅都可作滋養品,并有止血潤腸的作用,能緩和痔瘡腫痛、止痔瘡出血及直腸出血等。因此,柿子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健脾益胃、生津潤腸的功效。
但需要提醒,柿子性寒,凡脾虛泄瀉、便溏、體弱多病、產后及外感風寒者,忌食鮮柿子。脾胃虛寒者可以適當食用柿餅,也有相似的保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論鮮柿子還是柿餅,每日食用量都不要超過1個。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得名不是因為盛放羊肉的容器是水盆,而是因為以前賣這種羊肉湯的店鋪多用大水盆做盛湯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賣水盆羊肉的店,常是在門前設灶臺,明堂售賣。大塊的羊肉架就擱在水盆上,按照顧客要求,現切現調。
水盆羊肉以陜西東邊渭南、大荔、澄城、合陽、韓城最為出名。每個地區做法也有差異。比如澄城的水盆羊肉講究用小茴香熬頭湯,所以湯色清澈黃亮;韓城喜用花椒入味,故湯色暗紅,麻味較重。
想吃到水盆羊肉可不容易,熬制水盆羊肉的高湯不僅需要上等的羊骨,出鍋后的羊湯還要撒上蔥花香菜等。當時來自異域的香辛料,講究的人家還會在羊湯中加入海外摩伽陀國特供的“胡椒”提味祛膻。
中醫理論認為,羊肉淳濃溫厚,暖肝脾而助生長,緩迫急而止疼痛,可大補溫氣。還能止帶下、斷崩中、療反胃、治腸滑、起勞傷、消腳氣、生乳汁、補產后諸虛。羊肉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富含鈣、鐵等礦物質元素以及有機磷類物質,營養價值較高。羊肉湯的脂肪含量較低,同時羊肉湯中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以及鐵元素對預防女性缺鐵性貧血大有裨益。
不過羊肉不要與醋一起食用。我國早期農學古籍中就提到羊肉與醋同食對人體不利,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羊肉和醋都性溫熱,兩者同食,過于大補,會引起燥熱。醋中含有醋酸、糖和多種維生素,所以羊肉應與寒涼食物同食,以中和溫熱之性。
薄荷葉
電視劇中,張小敬有事沒事都在嚼一個東西,那就是薄荷葉。放到現在,這可真是一個“奇葩”的小習慣,但是在劇中不僅張小敬吃,隨處可見嚼薄荷葉的情節,但實際上唐朝人并沒有嚼薄荷的習慣。不過唐朝當時的確是出現過“口香糖”。
相傳在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有一位文臣名叫宋之問,長得儀表堂堂又詩書滿腹,但是武則天一直不太喜歡他,最后他從其他大臣耳里聽到原因,是他的口臭太厲害了,他就想了個辦法,將丁香等芬芳香料蜜制成小丸兒含在嘴里,就成了當時風靡一時的“口氣清新丸”了。
言歸正傳,回到薄荷上,薄荷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主要用于在溫熱天氣感受外邪或者感受了風熱邪氣導致的頭痛、發熱、咽痛等癥狀的感冒。薄荷可以治療頭痛、頭暈目眩,還可利咽喉,用于咽喉腫痛不適。薄荷入肝經,又可以疏肝行氣,可用于肝郁氣滯證。一般來說,肝郁氣滯會有胸脅脹痛、情志不暢等表現,治療肝郁氣滯的名方逍遙散里面就配伍了薄荷。
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薄荷可以透表解表,所以會發汗耗氣。平素體虛的人不宜使用或者不宜多用。第二,薄荷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所含揮發油中,而在煎服湯劑的時候揮發油很容易揮發掉,所以煎服薄荷需要后下,不能久煎,否則薄荷的功效會大打折扣。
實際上,上面我們說到的幾道菜都屬于陜西美食,史料有記載說“天下之菜源于陜,始于周秦盛于唐”,雖然較之其他地區,陜西的美食更顯低調內斂,但每道食物的背后都蘊藏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漢唐遺風。(胡世云)